书文小说

书文小说>古代家生子的生存指南 > 第 2 章(第1页)

第 2 章(第1页)

她胸口起伏,转向王瑞,声音带着怒颤,“王管事,我家汉子好歹也是为梅娘子在外奔波效力的,你家就这般作践人?我定要去回明了梅娘子,请她老人家主持公道!”

姜氏一听“回梅娘子”,脸上那假笑登时挂不住,嘴一撇,吊起眼梢,声气也硬了:“胡舫家的,你这般说话可忒过了!孩子们一处耍子,磕着碰着,谁家不是常有的?我们这不是巴巴地上门来赔礼了么?瞧瞧,这可是‘福瑞斋’的上好梅花糕!”她下巴一扬,示意王瑞递上点心,神情里满是施舍的倨傲。

王瑞到底是个男人,在外行走有些见识,深知此事若真闹到梅娘子跟前,自己面上无光事小,只怕连差事也吃挂落。

他强压不快,将点心匣子放在炕边小几上,对着刘氏一拱手,闷声道:“刘嫂子,委实对不住,是我教子无方,委屈了椒姐儿。这点子东西算不得什么,权当给姐儿压惊。若还有甚需用,只管来二门上寻我。这小畜生不做人,回去我定叫他皮开肉绽!”说罢,狠狠剜了来哥儿一眼。

刘氏瞅着那刺眼的点心匣子,想着姜嫂子那句轻飘飘的“常有的”,一股邪火直冲顶门,正要不顾体面发作——

“阿娘。”一个平静却微带沙哑的声音响起,不高,却将屋内剑拔弩张之气生生压下。

众人目光齐刷刷射向炕沿的胡姣。但见她微微仰着小脸,额角绷带在晨光下愈显刺眼,然一双眸子却沉静如水,浑不似往日那点火就着的“小辣椒”。她轻轻拍了拍身旁紧张的豆哥儿,目光掠过趾高气扬的姜氏、面色阴沉的王瑞,最后落在强抑怒火的母亲身上。

“阿娘,”胡姣声音虽弱,字字却清晰,“王管事和姜婶子亲自带了来哥儿来赔礼,礼也到了,心意是有了。来哥儿也认了错。”

她略顿一顿,目光平静看向王瑞,“王管事在二门上为府中效力辛苦,我爹也在外头为梅娘子奔忙。都是府里当差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这事……既是咱们小孩子误会一场,说开了便好。阿娘疼惜女儿,我省得。但若因这点子事搅扰了梅娘子的清静,倒显得我们小家子,不识大体了。”

这一番话,说得慢条斯理,不卑不亢,又句句在理,滴水不漏,全然不像个八岁女娃的口吻。幸而古时女子早慧者多,众人只道她是大难不死,转了心性,倒未起疑。

刘氏听得愣住,望着女儿沉静的眼,满腔怒火竟被这番话生生浇熄了大半,只剩一股憋屈的酸涩堵在喉间。

姜氏也瞪圆了眼,只当是她撞傻了,又或者是烧了几天人糊涂了,不然怎么能说出这番话呢。

王瑞则是深深看了胡姣一眼,眼底掠过一丝惊异与赞许。这小妮子,好生厉害!明着是说自家不懂事,实际上却是在点他,如果处理不好,在梅娘子跟前失了心,他这个管事只怕也就当到头了。于是忙就着梯子下墙:“椒姐儿说得是。说的句句在理。还是姐儿明白。刘嫂子,你看这事……”

刘氏看看女儿,又看看王家三人,心知女儿所言不差。真闹到梅娘子跟前,王管事未必就会受到重罚,可自家因此与他家结下死仇,日后胡舫在外行走,自己与一双儿女在内宅,只怕要更加艰难。

她重重叹口气,如同泄了气的皮球,无力地挥挥手:“罢,罢!东西拿走,我椒姐儿福大命大,消受不起恁家的‘好意’。只求管好自家孩儿,莫再出来生事!请便!”说罢,扭过身去,再不看他们。

姜氏碰了个软钉子,脸上红白不定,犹想开口,却被王瑞一把扯住。王瑞对着胡姣母女背影拱拱手:“多谢刘嫂子宽宏。我记下了。告辞。”强拽着犹自忿忿的姜氏和蔫头耷脑的来哥儿,匆匆离去。

三人前脚刚走,刘氏后脚便紧紧搂住胡姣,眼泪扑簌簌落下:“我的儿!你……你怎生咽得下这口腌臜气?他们分明是仗势欺人!”

胡姣偎在母亲怀中,伸出小手,轻轻拍着母亲后背,低声道:“阿娘,非是忍。是不值当。王管事管着车马行止,爹爹常要外出,若得罪了他,暗地里给爹爹使个绊子,或是派些劣马、破车,爹爹在外头岂不艰难?

再者,您也说过,那姜嫂子又是三房姜小娘的侄女,虽不甚得脸,终究沾着亲。咱家根基浅,只爹爹一人在外头还算得脸。

常言道:‘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又道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如今放他一马,面上圆全,大家相安无事,方是长久之计。”

刘氏听女儿条分缕析,句句切中要害,又是心疼,又是惊诧。她捧起女儿小脸,细细端详:“我的儿……你……你竟似换了个人一般……”莫不是那一下,真个撞坏了心窍?

胡姣心头一凛,自知这番言语显得变化过甚。忙垂下眼睑,掩住慌乱,做出虚弱疲惫之态,靠在母亲肩头:“阿娘,我头又疼得紧……想再歪会儿。”

嗯,伤未好全,精神短少,便莫再问了。

刘氏果然被引开注意,忙不迭扶她躺下,仔细掖好被角,心疼道:“睡罢,阿娘守着你。待你爹回来,定要叫他知晓,咱闺女受了天大委屈,却也长了天大出息!”语气里,终究还是带出了对女儿“懂事”的欣慰,以及对丈夫归家的殷殷期盼。

光阴荏苒,倏忽两月有余。胡姣额角那青紫淤痕已渐渐淡去,唯余下一道浅细疤痕,权作那场夺命风波的见证。这两个月间,家中为着延医问药、抓汤熬水,本就不甚丰厚的积蓄越发捉襟见肘,眼见着缸底都要露了出来。

当家的胡舫尚未归家,刘氏时常愁云罩面,夜深人静时,对着如豆油灯,无声长叹。

这般愁绪,如何瞒得过胡姣的眼去?她想起王管事家那施舍般的点心匣子,想起姜氏那倨傲嘴脸,更想起豆哥儿身上那件早已短小且打着补丁的旧袄。一股强烈的不安与的责任感在她心头翻搅——她再不能只做那依附父母、坐吃山空的米虫!

于是,便让刘氏替她去府里求个差事做。用她的话说“不拘何处,不拘何事——烧火、洒扫、跑腿递话”但凡是份差事,她都使得,都愿做。

刘氏听她这番话,心头又是欣慰又是酸楚,眼眶一热,险些又滚下泪来,心疼道:“我的傻姑娘!你才多大?身子骨才将养好些,府里的差事岂是好当的?累煞人哩!家里的事你莫要操心,阿娘再想法子,待你爹回来……”

然而,胡姣的态度却很坚决:“女儿不小了,八岁了。府里不少丫头,也是这般年纪便当差听使唤的。而且,您瞧我这些日子,洗碗、择菜、照看豆哥儿,哪样不行?身子是真的大好了。再者,咱们家根基浅,在府里多一份差事,便多一份月钱,也多一份体面。爹爹在外头,心头也能松快些。况且,女儿也不愿咱家总被视作那面团儿,任人揉搓!”

这一番言语,句句在理,字字敲在刘氏心坎之上。她望着女儿那双沉静而执拗的眼眸,又想起女儿病愈后判若两人的行止,想起她化解王家那场风波时的沉稳老练……这孩子,是真个长大了,懂事了!

刘氏抚摸着女儿的发顶,叹道:“罢,罢!你这妮子,心思重得不似个小孩儿。娘明日便替你张罗打听去。”

只是,刘氏虽应承下来,心中却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她虽是梅娘子陪房,然不过是个管浆洗的粗使女仆,人微言轻,能攀扯上的门路着实有限。一连数日,她借着往各院送浆洗好的洁净衣物的由头,小心翼翼,陪着笑脸打听。

“哎呀,刘嫂子,你家椒姐儿才多大点儿?又刚伤了头,急个甚?”

“春晖堂?那可是娘子心尖子上的人才能沾边的地界,多少人眼巴巴盯着呢!”

“针线房?快别提了!没点根基体面,针线活计不够顶尖儿,连那门槛儿都摸不着!”

几番软钉子碰下来,刘氏心头如同压了块大石,愈发沉重。这日往大厨房送洗好的围裙罩衫,恰撞见了管采买的吴妈妈。这吴妈妈亦是梅娘子从汴梁带来的陪房,为人爽利快嘴,与刘氏平素还算能说上几句,偶有些缝补活计也托付于她。

刘氏觑着四下无人,忙将吴妈妈扯到僻静角落,堆下满面愁苦,将胡姣想当差、家中艰难的情形委婉道来,末了又奉上两色针线:“吴妈妈,您老在府里是头面人物,路子广,人缘好,求您老人家费心,看可有甚门路……不拘何等粗笨活计,只求能让那丫头先学个规矩,混口饭吃?”

吴妈妈接了她的孝敬,摩挲了两下,又抬眼瞅瞅刘氏那满怀希冀的脸,沉吟片刻,方道:“你家那椒姐儿……前阵子可是被王家小子打破了头?听闻如今性子倒沉稳了?”

“是是是!如今懂事得很,手脚也勤快!”刘氏点头如捣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