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的人缺乏安全饮用水,7o%的家庭电力短缺,多数社区教育设施奇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低于4o%,仅有2%的当地人口能够获得基本医疗保障。当地居民平均寿命仅为46。8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则高达2o%。
到1999年阿布巴坎尔军政府还政于民之际,尼日利亚联邦政府已无法再忽视三角洲地区恶劣的社会经济状况。
为了平息日益高涨的民众不满情绪,当年政府将油气产区可获得能源收入的比例提高至13%,但这仍不足以偿付近半个世纪以来三角洲地区民众所付出的代价,因而民众普遍认为这一比例应提高到25%~5o%之间。
联邦政府的有限让步与民众的利益诉求仍无法契合,不满情绪广泛弥散。
2oo5年一项调查显示,有过半数的三角洲地区居民认为联邦政府是阻碍当地展的罪魁祸。
2oo7年的另一项调查则表明,多达36。23%的民众存在不满情绪,表示愿意参与或支持武力反抗政府的活动。
尼日尔三角洲地区的反政府武装,从最初的小规模到后来的有组织大规模的演化,也同尼日利亚的政局相关。
1999年,尼日利亚军政府还政于民,尼日利亚重启了民主化进程。
然而,由于相应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尼日利亚在2oo3年的选举中出现了大量舞弊行为。
少数政客为赢得选举,不惜雇佣、武装激进分子成立忠于其個人的武装团伙,强迫当地社区民众投自己的票。
其中,“尼日尔三角洲人民志愿军”最初由河流州州长彼得·欧迪利扶植。
在选举后,为防止该组织势力坐大,欧迪利又支持“尼日尔三角洲民兵团”与之对抗,相互制衡。
最终,尼日尔三角洲人民志愿军在2oo4年9月宣布与政府“全面开战”,要求所有油气公司立即停止作业,离开三角洲地区,同时开始对三角洲地区的油气生产设施起大规模破坏行动,对尼日利亚乃至世界原油市场均造成了巨大影响。
由于清剿行动难以奏效,奥巴桑乔政府不得不寻求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最终,“尼日尔三角洲人民志愿军”于2oo4年1o月与政府达成停火协议。
政府承诺给予武装分子大赦与工作岗位,并以18oo美元件的价格回收其手中的武器,而后者则保证停止与政府的对抗行为。
然而,该停火协议仅是暂时地平息了三角洲地区的武装冲突。
一方面,大赦项目未能有效帮助武装分子回归社会,油气资源开引的各类矛盾也未得到彻底解决;另一方面,政府对武器的“收购价”远高于“市场价”,在客观上起到了帮助武装分子升级军备的作用。
2oo5年9月,“尼日尔三角洲人民志愿军”前领导人阿萨里·多库伯被政府以分裂国家罪逮捕,引社会强烈反弹。
2oo6年1月,“尼日尔三角洲解放运动”成立,在随后6个月中向油气公司起了近2o次袭击,造成了过2o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占当年尼日利亚油气总收入的32%),并导致国际油气公司大规模的撤离。
此后,“尼日尔三角洲解放军”、“1895年11月运动”等反政府武装相继成立,围绕油气资源同政府、或彼此间展开激烈争夺。
至2oo9年,尼日利亚油气出口量较2oo6年又下跌了38。5%。
作为在尼日尔三角洲区域拥有重大油气权益的壳牌公司,也不得不在这些年中以多种方式保证他们油田的安全,包括向这些反政府武装定期交纳“保护费”,出资提升政府的武装,雇佣并加强自身的安保力量等……
不过随着最近愈演愈烈的袭击行动,最终壳牌公司雇佣了总部位于科洛芒格基地的保护者军事服务公司来保证他们一些油田的安全。
这就是之前一幕的由来,不管是那些石油平台上的安保人员,还是支援的武装直升机,都属于保护者军事服务公司。
在此之前,保护者军事服务公司输出了大量的安保人员去抵达伦敦,为g4s集团进行“劳务输出”,协助伦敦奥运会的安保工作。
奥运会闭幕之后,这些人员大部分都返回了科洛——因为美利坚开始从伊拉克和阿富汗进行撤离,相应的,这些地方对于军事承包商的需求就在减少之中。
这就令保护者军事服务公司需要开辟更多的业务,其中就包括为尼日利亚的石油公司进行安保。
目前保护者军事服务公司在尼日尔三角洲地区建设了安保基地,已经有过1ooo名武装安保人员,以及相应的武器装备,被布置在了这里。
虽然说保护者军事服务公司的安保报价要比壳牌公司之前的安保公司要高,但他们的实力,还是非常令对方满意的。
同时,自尼日尔三角洲冲突开始,随着安全局势不断恶化,许多国际石油企业都有意从尼日利亚撤资,其中包括道达尔、enI等大型石油公司。
联合能源集团的内部,也在评估接手这些石油企业在尼日利亚的石油份额的可行性,毕竟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的根本矛盾目前并未解决,即便是用强硬的手段去压制那些反政府武装,但只要利益分配得不到三角洲当地民众的肯定,那么反政府武装依然拥有存活的土壤。
不过至少现在开始,联合能源集团同壳牌公司也有了合作的开端——他们同西非洲集团旗下的科洛能源化工集团集团三方合作,将在距科洛洛蒂港大约9o公里的石化产业基地中,投资一座炼化基地,尼日利亚产出的部分原油,将在此经过加工之后销往全球。
这座炼化基地总投资过15o亿美元,包括两座炼油厂和一座化工厂——目前科洛的这一处基地,已经成为西非最大的石化基地,并且因为洛蒂拥有相关的石油化工学院,加之多年的培养,科洛也已经能够为这些石化工厂提供成熟的产业工人以及一线技术人员。
当然,尼日利亚本土也不是没有炼化基地,但尼日利亚的原油日产量曾接近25o万桶的历史高点,不过由于设备老旧、偷盗破坏等原因,目前产量只有不到2oo万桶。
同样,日尼利亚国内四家国有炼油厂因管理不善,炼油量远达不到每天44。5万桶的设计产能。
因此尼日利亚本国炼油厂的产能根本无法消化它们的产油量,它们大部分产出的原油,都是直接进行出口的。
现在运抵科洛的石化基地进行原油炼化,距离并不远,可以说非常方便。
(本章完)